“人的天性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道德经》并没有明确地给出正面的谜底,只是通过一些章节来说明万事万物顺应天性的重要性。第三章老子谈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过之惑,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在劝谏统治者应该顺其民心,所谓的“贤”、“难过之货”、“可欲”都市使得黎民离自己最初的天性越来越远,强行的有为,设置种种人为的风俗准则反而会让黎民陷入争夺之中,国家也会进入一种无序状态,这也正是老子在五十七章所谈到的“天下多隐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其物滋起;法律滋彰,盗贼多有。
”正所谓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同样,老子在第五章也说明晰顺从万事万物的天性也即是顺应天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黎民为刍狗。苏辙注解: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圣人之于民亦然,特无以害之,则民全其性,死生得丧,吾无与焉。虽未尝仁之,而仁亦大矣。
天地和圣人从来不会自居为人的向导者、统治者,而对人的天性和运气施其以随意的滋扰,而是去尊重顺从万事万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的天性也是自然生成并显示于外界的,它不受到外界刻意的滋扰,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应该是天然的,没有虚捏造作的身分,是单纯的、质朴的。
如果这样我们接纳一种逆向思维的话,那么人的天性就应该是朴素的,是满足于现下所拥有的一切,不会做出驱人利己的事情;同样人的天性也应该是人本初最完整的天性,而不是被外物刻意加之或减之(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而最终出现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也认为每小我私家在这个有为功利的世界上多待一天(却没有意识向自己的天性回归的话)也就是一个逐渐迷失自我天性的历程。
而回归天性,也是在逐渐地向谁人本真的自我靠拢的历程。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回归自身的天性,我想通过《道德经》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在主观心态上持不争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的许多篇章内里都提到了不争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用不争的心态去处世,学会释然,这样不会让自己被外物的条件束缚住,我以为这样也会使我们离自己的天性更近一些。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诚然,优秀的结果和一些名誉会让我们的简历增色,为自身“赋值”,为步入社会添加更多的砝码,可是我们对于这些荣誉和奖励的追求应该保持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上呢?是不是要把它们当做生活的全部意义?是不是要永远在和别人的比力中获得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大学生活的乐成与否也是否就只能用那些可见的标尺去权衡?我以为其实老子也告诉了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用一种不争的心态去看待。而这种不争并不是世人眼中的“消极态度”、放弃自己,做待死的咸鱼,相反,它更具有一种包容性,能包容更多外在的压力,也包容自己的缺陷。老子在第七章中谈到天地永生的缘故以及圣人“故能成其私”的原因始末: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永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苏辙注解“如使天地与万物竞生,而圣人与人争得,则天地亦一物耳,圣人亦一人耳,何以大过之哉。虽然,彼其无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成之,道则虽然耳。
从这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万物相生相化,相互转化的原理,正是圣人不争、无私的心态才成就了世人眼中的“得其私”(这只是圣人不争的客观效果,圣人从未主观上刻意追求过)。为道者之所以能靠近自己的天性,并不在于争,而在于不争。
在这种不争的指引下我们也更能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憧憬的生活是怎样的,而不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们怎样做。脱离了一些比力的规则和束缚,不去生活在与他人竞争的标尺之下,不去人云亦云,也便能够越发坦然,与心田对话。
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二,减损自己不合理的欲望。人不合理的欲望经常会驱使自我做出不切合自身境况的事情,也正是这种欲望会使人偏离自身的天性。
第四十八章中老子明确提出要到达无为的境界是需要减损自己的欲望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减损的是欲望,但增益的是自我的精神境界,即“物或损之而益处,或益之而损。”减损自己的欲望是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不停地“修身养性”,反省审视自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对于生活抱有知足之感,“夫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争本就是人天性的一部门,在生活中明白知足常乐也便能向自己的天性靠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过之祸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人逾越天性的需要,使其过于饱和膨胀,就是对于天性的偏离,拿生活中的饮食而言,饿了去用饭这是我们的天性,可是当为了线人之欲掉臂自己胃的蒙受能力,这即是一种偏私、不知足的体现,反而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第四十四章中说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恒久。”怀有一颗知足之心,对于身外之物也便少了一份追求之心,更多的转向自我的心田。
如果舍本逐末,更会得不偿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行长掩护;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知难而退,天之道也。” 不外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险些人人都是被外在的事物裹挟着前进,我们很难去停下来认真听听自己的心田,也许老子所说的那最淳朴的人性只会存在于他的世界中了。
本文来源:AOA体育APP下载-www.frzmdq.com